归园田居 其三原文
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
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
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
诗词问答
问:归园田居 其三的作者是谁?答:陶渊明
问:归园田居 其三写于哪个朝代?答:魏晋
问:陶渊明的名句有哪些?答:陶渊明名句大全
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书法欣赏
译文和注释
译文
我在南山下种植临子,地里野草茂盛临苗自疏。
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,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。
山径狭窄草木丛生,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。
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,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。
注释
南山:指庐山。
自: 自少。
兴: 起床。
荒秽:形容词作名词,荒芜,指临苗里的杂草。秽:肮脏。这里指田中杂草
荷锄:扛着锄头。荷,扛着。
狭: 狭窄。
草木长:草木生长得茂盛。
夕露:傍晚的露水。
沾:(露水)打湿。
足: 值得。
但使愿无违: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。但:只。愿: 指向往田园生活,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。违:违背。
诗文赏析
这首“种豆南山下”八句短章,在普普通通、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,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,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。
本诗共分为两层,前四句为第一层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。暗用杨恽诗作。
“种豆南山下,苗盛豆苗稀”。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“田彼南山,芜秽不治”,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,先指明耕种的是“豆”,再说劳作的地点在“南山下”,五个寻常字,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。诗人毕竟是“少学琴书”,士人出身,躬耕田亩缺乏经验,“草盛豆苗稀”的劳动后果,也就不足为怪了。
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”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,牢骚满腹。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,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,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,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,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,对 * 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。
“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”。通过道窄草深,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,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。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,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,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。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,继续坚持下去,正像他在《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》诗中所说:“田家岂不苦?弗获辞此难。”
“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”对于诗人来说,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:一条是出仕做官,有俸禄保证其生活,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;另一条是归隐田园,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,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。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,就已经做出了抉择,宁可肉体受苦,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,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。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,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?那么“夕露沾衣”就更不足为“惜”了。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,本诗结尾两句’,可谓全篇的诗眼,一经它的点化,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。[4]
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,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,毅然地告别官场,辞去了彭泽县令,不做劳心治人的“君子”;决然地返回家园,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,辛勤地躬耕垄亩,偏要做个劳力的“小人”。这等无畏的精神,美好的人格,高尚的境界,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、钦佩乃至效仿。


精彩推荐:
- 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;千磨万击还坚韧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评论
- 念去来、岁月如流,徘徊久、叹息愁思盈。
-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,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。孟子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·第七节》
- 明妃留在两眉愁,万古春山颦不尽
- 屈指数春来,弹指惊春去。
- 为世用者,百篇无害;不为用者,一章无补。王充《论衡·卷三十·自纪篇》
- 宜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战战栗栗,日慎一日。范晔《后汉书·本纪·光武帝纪上》
- 明朝事与孤烟冷,做满湖、风雨愁人。
- 云中谁寄锦书来,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李清照《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》
- 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- 池塘过雨急鸣蛙。酒醒明月照窗纱。夏言《浣溪沙·庭院沉沉白日斜》
- 故人远,问谁摇玉佩,檐底铃声。蒋捷《声声慢·秋声》
- 离歌且莫翻新阕。一曲能教肠寸结。
- 中夜四五叹,常为大国忧。
- 长于春梦几多时,散似秋云无觅处。
- 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李清照《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》
- 今天下之士君子,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。墨子《墨子·22章 节用(下)》
- 不知马骨伤寒水,惟见龙城起暮云。王涯《塞下曲二首·其二》
- 梅花散彩向空山,雪花随意穿帘幕。王旭《踏莎行·雪中看梅花》
- 君去沧江望澄碧,鲸鲵唐突留馀迹。
- 鼙鼓动时雷隐隐,兽头凌处雪微微。